一种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 2024-06-27 05:31:12 | 作者: 细石混凝土输送泵--系列
产品介绍
-
导航:X技术最新专利建筑材料工具的制造及其制品处理技术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
2.混凝土泵送设备(例如混凝土泵车、混凝土布料机)是一种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输送管进行连续输送的机械,其大范围的应用于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等所有的领域,混凝土泵送设备的输送管的靠近混凝土出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末端软管,末端软管对混凝土的浇筑起到导向作用,在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工作过程中,由于臂架的振动,末端软管也将随之上下左右地摇晃,为了使混凝土准确地浇筑到指定位置,就需要约束末端软管的运动及调整末端软管的指向方位。
3.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操作人员的操作来约束末端软管的运动及调整末端软管的指向方位。通常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操作人员直接用手扶住末端软管,并控制末端 软管在泵送过程中的振动及调整末端软管的指向方位,但是,由于末端软管的直径较大,操作人员不能方便地对末端软管进行直接的抓扶操作;第二种方式,在末端软管的末端设置一根绳索,绳索随着末端软管的振动而晃动,操作人员通过控制绳索的运动来约束末端软管的运动及调整末端软管的指向方位,然而,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通过绳索对末端软管的运动做调整是很不方便的。
4.此外,在进行梁、柱等工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在上述两种方式下,供操作人员站立的脚手架往往很窄,末端软管的振动很可能把扶持末端软管的操作人员甩下脚手架,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如申请号为cn3.x,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及其末端软管的安全定位装置。安全定位装置包含:夹持部,夹持部夹持在末端软管上;扶手,扶手与夹持部连接。
5.上述该类转动,能够方便操作人员抓扶固定在末端软管的安全定位装置,方便使用,但是对末端软管的固定结构存在缺陷,末端软管固定不牢固,造成人身安全事故。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存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稳定性高,制造成本低的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
8.一种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夹持部,夹持部设置在泵管的外表面上,夹持部上设置有用于将夹持部固定安装在泵管外表面上的夹紧组件,夹持部的上方间隔设置有稳控扶手,稳控扶手与夹持部之间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件。
10.夹持部包括圆环夹板,圆环夹板的横截面形状呈圆环状,所述圆环夹板的内表面直径大于泵管的外表面直径。
11.逐步优化:圆环夹板整体由镀锌钢板经弯曲和对接焊接制成,圆环夹板的整体宽度为40
12.逐步优化:圆环夹板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螺纹孔的轴线与圆环夹板的外表面呈垂直布设,多个螺纹孔分别沿圆环夹板的外表面呈环形依次间隔布设。
13.逐步优化:夹紧组件包括紧固螺栓,紧固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圆环夹板上的螺纹孔内。
14.逐步优化:紧固螺栓的一端分别穿过螺纹孔延伸至圆环夹板的内部并位于圆环夹板内围成一夹紧圆环,紧固螺栓转动用于调节该夹紧圆环的直径。
15.进一步优化:稳控扶手的整体结构呈圆环状,稳控扶手的整体直径大于夹持部的整体直径。
16.进一步优化:稳控扶手与夹持部之间设置有间隔距离l,间隔距离l为120
17.进一步优化:连接件包括设置在稳控扶手与夹持部之间的多个连接杆,多个连接杆分别沿稳控扶手的轴线呈环形依次间隔布设,连接杆的两头分别与相对应的稳控扶手与夹持部固定连接。
18.逐步优化:夹持部、稳控扶手、连接杆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防锈层。
19.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首先将泵管与混凝土泵送软管做固定连接,而后按照稳控扶手在上夹持部在下的原理,将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的夹持部套设在泵管上,而后依次紧固螺栓,并使紧固螺栓靠近泵管的一端与泵管紧密连接,此时便可实现将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与混凝土泵送软管进行固定。
20.而后操作人员可把持稳控扶手,并通过操控稳控扶手行操控泵管,实现定点输送混凝土。
21.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思巧妙,结构符合常理,能用来方便的操控泵管进进行定点输送混凝土,其稳控效果好,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混凝土泵管口稳定控制的工作,减少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务工人的作业难度和劳动强度,有效加快了混凝土的浇筑效率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22.并且混凝土浇筑入模准确,混凝土浇筑时劳务工人可直接推动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进行操控泵管,并通过操控泵管上的稳控开关,使泵管的泵管口能够准确的对准入模口将混凝土泵送入模,提高了混凝土浇筑施工效率,避免混凝土洒落造成的交叉污染。
23.整体经济效益高,倡导绿色施工,混凝土浇筑泵管口稳控开关装置均使用废旧钢质材料制作,不易破损,可实现多次周转使用。关键可避开在浇筑混凝土时材料的浪费和劳务人员的投入,极大地节省施工成本。
3所示,一种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夹持部1,所述夹持部1设置在泵管5的外表面上,所述夹持部1上设置有用于将夹持部1固定安装在泵管5外表面上的夹紧组件,所述夹持部1的上方间隔设置有稳控扶手3,所述稳控扶手3与夹持部1之间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件。
30.这样设计,可将夹持部1套设在泵管5的外表面上,而后通过夹紧组件可将该夹持部1固定在泵管5上,继而操作人员可把持稳控扶手3用于操控泵管5进进行定点输送混凝土。
31.其稳控效果好,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混凝土泵管口稳定控制的工作,减少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务工人的作业难度和劳动强度,有效加快了混凝土的浇筑效率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32.并且混凝土浇筑入模准确,混凝土浇筑时劳务工人可直接推动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进行操控泵管5,并通过操控泵管5上的稳控开关,使泵管5的泵管口能够准确的对准入模口将混凝土泵送入模,提高了混凝土浇筑施工效率,避免混凝土洒落造成的交叉污染。
3所示,所述夹持部1包括圆环夹板11,所述圆环夹板11的横截面形状呈圆环状,所述圆环夹板11的内表面直径大于泵管5的外表面直径。
34.这样设计,通过圆环夹板11的内表面直径大于泵管5的外表面直径,可方便的将该圆环夹板11套设在泵管5上,实现方便的装拆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
35.所述圆环夹板11整体由镀锌钢板经弯曲和对接焊接制成,所述圆环夹板11的整体宽度为40
36.这样设计,通过采用镀锌钢板制作而成的圆环夹板11,使该圆环夹板11整体结构强度大,耐腐蚀好,进而提高夹持部1的整体使用效果。
37.所述圆环夹板11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6,所述螺纹孔6的轴线的外表面呈垂直布设,多个螺纹孔6分别沿圆环夹板11的外表面呈环形依次间隔布设。
2所示,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紧固螺栓2,所述紧固螺栓2分别螺纹连接在圆环夹板11上的螺纹孔6内,所述紧固螺栓2的一端分别穿过螺纹孔6并延伸至圆环夹板11的内部。
39.所述紧固螺栓2的一端位于圆环夹板11内围成一夹紧圆环,所述紧固螺栓2转动用于调节该夹紧圆环的直径。
40.这样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将圆环夹板11套设在泵管5上,而后通过转动紧固螺栓2,使紧固螺栓2分别向泵管5的外表面移动并与泵管5的外表面紧密接触,此时可将圆环夹板11固定安装在泵管5上,继而实现将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固定安装在泵管5上。
41.并且通过转动紧固螺栓2调节多个紧固螺栓2围成的夹紧圆环的直径,使该圆环夹板11能够适用于多种不一样的规格的泵管5,提高使用范围。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纹孔6和紧固螺栓2的数量分别为3个,且两相连的螺纹孔6的轴线.这样设计,在保证圆环夹板11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提高使用效果,使其整体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方便生产和使用,并且紧固螺栓2的固定力符合物理学原理,提高使用效果。
2所示,所述稳控扶手3的整体结构呈圆环状,且稳控扶手3的整体直径大于夹持部1的整体直径。
45.所述稳控扶手3与夹持部1之间设置有间隔距离l,所述间隔距离l为120
46.这样设计,可方便操作人员把持稳控扶手3,进而方便通过操控稳控扶手3进行操控泵管5,方便实现定点输送混凝土。
47.所述稳控扶手3的整体是由32mm的镀锌圆钢经弯曲和对接焊接制成的。
48.这样设计,使整体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方便制造,能够大幅度减少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实用性。
2所示,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稳控扶手3与夹持部1之间的多个连接杆4,所述多个连接杆4分别沿稳控扶手3的轴线呈环形依次间隔布设,所述连接杆4的两头分别与相对应的稳控扶手3与夹持部1固定连接。
51.这样设计,采用废旧圆钢制成连接杆4,可降低整体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实用性,并且通过连接杆4可将稳控扶手3与夹持部1连接呈一体,方便使用,还可以提高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而延长使用寿命。
2所示,所述夹持部1、稳控扶手3、连接杆4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防锈层7。
53.所述防锈层7是由防锈自动喷漆喷涂在夹持部1、稳控扶手3、连接杆4的外表面上形成的。
54.这样设计,可通过防锈层7提高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的整体抵抗腐蚀能力,避免锈蚀,进而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3所示,在使用时,首先将泵管5与混凝土泵送软管做固定连接,而后按照稳控扶手2在上夹持部1在下的原理,将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的夹持部1套设在泵管5上,而后依次紧固螺栓2,并使紧固螺栓2靠近泵管5的一端与泵管5紧密连接,此时便可实现将该混凝土泵送软管辅助定位装置与混凝土泵送软管进行固定。
56.而后操作人员可把持稳控扶手3,并通过操控稳控扶手3行操控泵管5,实现定点输送混凝土。
57.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2. 超硬陶瓷材料制备与表面硬化 3. 规整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1: 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能耗的模拟与检测(EnergyPlus);建筑碳排放和生命周期评价;城市微气候、建筑能耗与太阳能技术的相互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回归方法用于城市建筑能耗分析;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建筑能耗分析(R);贝叶斯方法用于城市和单体建筑能源分析 2: 过
1.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设计 2.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制造 3.专利布局及规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